高中地理教學案例——《水文災害—洪澇》
[2013-05-22] 作者: 來源: 點擊:15385

    為了快速讓年輕教師成長起來,學校要求每學期年輕教師至少要講一次公開課。這一段時間高二年級正好上到地理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剛一開始覺得這一部分作為公開課不好講,通過多方面努力,最后相對成功的完成了這一部分的教學。
    1、分析并把握教材重點
    教材針對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講解只有兩段文字,介紹什么叫洪澇和分布地區(qū),課標要求是了解洪澇災害的類型,重點掌握洪澇災害的成因。針對高二學生現(xiàn)階段掌握知識情況,結合高考對這一部分考試內(nèi)容,初步把這一節(jié)課設置為五個部分:洪澇災害的類型、分布地區(qū)、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及減災措施。洪澇災害對學生來講是新知識,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基本沒接觸過,所以我選擇用播放課件中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洪澇災害的成因是最主要的內(nèi)容。
     2、設計教學方式
     要講清楚洪水的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除了要緊緊抓住課本定義外,還必須讓學生知道水的來源。結合這一點,在上課過程中,我補充了河流水的五種主要補給形式,這是學生在必修一中的知識點,但基本遺忘了。為了快速有效地回顧知識,我在課件中以中國河流為例插入了河流補給類型圖和各種類型對應的特點、分布地區(qū)兩張幻燈片。分析洪澇成因時,重在讓學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我采用了圖形和材料相結合的方法。以中國長江流域洪澇多發(fā)區(qū)為例,給出長江流域河網(wǎng)、水系及洪澇分布區(qū)圖形,再讓學生閱讀1954年和1998年長江洪澇災害的相關資料。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析圖形、結合資料基本上準確無誤的得出了分析洪澇災害的方法及洪澇災害的成因。
     3、掌握學生特點,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和思考問題的時間是一定的,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我采取了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先讓學生集體大聲讀書五分鐘,停下之后,通過一組圖片讓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的知識是要學習洪澇災害。通過講解提問,結合課件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洪澇及其多發(fā)地區(qū)。此時,課堂時間大約過去15分鐘時間,學生注意力有所下降,通過分組討論洪澇災害成因的方法,再一次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之后把學生討論結果加以概括和總結,給出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最后洪澇的危害和減災措施,通過圖片和案例讓學生理解。
     總體來講,地理組的其他教師對這節(jié)課給予了較好的評價,但中間仍然有不少問題存在:
     1、設問方式不合理。講完課在進行組內(nèi)點評時,楊老師強調(diào)一句話就是“提問也是一門藝術”,既要表達教師提問的目的,也要讓學生很清楚問題的重點、并且沒有疑問的回答。在讓學生分析完洪澇災害成因后,讓學生結合洪澇災害成因分析中國哪些區(qū)域是洪澇災害多發(fā)區(qū),其實答案學生通過中國洪澇災害分布圖能很明確的看出來,是長江流域和黃淮海平原。當時我的問題是“洪澇災害多發(fā)區(qū)是哪個河流和平原”,結果學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
     2、角色轉變不夠完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引導作用。我一直在努力轉變自己,但實際在課堂上還是過于急躁,提出一個問題后,只要學生不是立即回答,馬上自己就會把答案說出來。課后,有經(jīng)驗的教師是這樣說的:“提出問題后要等一等,學生并不是不會回答,而是在思考,就算學生回答錯了,到時候你再糾正,這樣效果會比你直接說出來更好。”
     3、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時間安排上不太合理。對于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分五個部分,重點在洪澇成因的分析上,由于前面耗時間過多,后面洪澇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時間不夠用,講解的很匆忙,學生也聽得有些糊涂。
     三年的地理教學,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好的平臺,讓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在以后的教學,要更加努力,克服教學中的不足,從有經(jīng)驗教師那里學習更多更好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